“行走红河谷”这一站我们去哪呢? 楚雄 全媒体联合采访启动仪式 4月11日,“行走红河谷”楚雄段全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楚雄州双柏县启动。 玉溪日报社、红河日报社、楚雄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齐聚“中国彝乡”楚雄,在一周时间内,三报记者将通过深入采访,向广大读者展示红河流域楚雄段的灿烂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启动仪式上,楚雄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州委外宣办、州政府新闻办主任段福君介绍了楚雄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双柏县委书记李长平介绍了双柏的“三笙文化”、彝族创业史诗《查姆》等彝族文化及绿汁江流域的产业发展情况。 视频建议wifi条件下观看 三州市党报的领导也先后作了发言,介绍了“行走红河谷”运作至今的丰硕成果。 玉溪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杨光说,本次集中采访增进了各地州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各家媒体聚在一起相互借鉴学习经验做法。 红河日报社总编辑龚建国说,本次活动的举办,三家媒体可以互相学习借鉴,通过镜头和笔头展现红河谷沿线经济发展,人文历史,意义重大。 楚雄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勇说,希望各家媒体能充分利用手中的平台,通过不同角度的采访体现了楚雄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在采访过程中探索如何将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走得更好。 “行走红河谷”已历时4个多月 “行走红河谷”全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至今已有4个多月。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行走红河谷”记者的足迹踏遍红河流域的山山水水,向广大读者展示了红河谷的历史文化、山水人文、民风民俗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三州市在跨越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 “行走红河谷”全媒体采访团此次将赴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等红河流经的县市进行采访,深入了解当地丰厚的彝族文化、红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旅游发展以及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三州市全媒体联合采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促区域经济发展。 此次赴楚雄段采访,玉溪日报社共派出12人的全媒体采访团队,主要稿件将刊发在《玉溪日报》“行走红河谷”栏目上,报社旗下的网站和新媒体也将在网络、APP、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金沙江和元江(红河)的分水岭上,州内地面河流分属金沙江和红河两大水系,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的故乡”“中国彝族文化的大观园”三张名片。 走进爱尼山乡 爱尼山乡地处滇中腹地,位于双柏西南部,哀牢山脉以东,4月11日上午,全媒体记者走进爱尼山乡,深入采访当地中药材种植产业。 据悉,爱尼山乡全乡药农近余户,药材种植面积达余亩,其中茯苓余亩,重楼、三七、天麻天门冬等各类名贵药材余亩,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全乡林农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目前全乡共建立林农专业合作社5个、50亩以上的种植农户户,药农余户,挂牌成立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5个。其中双柏国飞种植基地年实现收入10.5万元,年实现收入20万元。 爱尼山乡党委书记李冬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爱尼山乡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即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双赢。 走进白竹山 白竹山属滇中高原海拔地带,最高海拔米,山区年平均气温15.10C,年降雨量毫米,昼夜温差大,对芳香物质、氨基酸的生长十分有利,茶叶种植生产自年开始就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主打包装下,相关企业和茶农的共同努力下,由于环境生态好、茶源优,白竹山孕育出的白竹山茶茶色碧绿、汤色清绿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香醇爽口、回甘之味久溢而不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企业现生产的“白竹山”牌茶系列产品分别荣获云南省第二届优茶金奖。 深入采访之历史文化 走进李方村 记者来到双柏县法脿镇白竹山上的李方村,村民们身着特色彝族服装,唱着动听的祝酒歌欢迎远到而来的客人。 李方村位于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是名声远扬的"双柏三笙"之大锣笙的发祥地,此外还有老虎笙、小豹子笙。 大锣笙是彝族罗婺支系的一种祭祀性舞蹈,由彝族男性敲着大锣围火跳唱,是火图腾崇拜的祭祀性舞蹈,具有驱邪、护佑人间安康的寓意。舞蹈既古朴又原始,由16个套路组成。深厚的彝族文化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以及祥和的人民生活,为李方村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双柏旧属古滇国,有众多独特节日,如火把节、象鼻山节、跳虎节、开街节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为火把节,为彝族的年节,节日期间各家各户杀鸡宰羊,燃火起舞,通宵达旦,举行唱古歌,祭火神等活动。开始时举行扳牛宽赛,然后杀牛祭祖,分而食之。二十五日逐户笙歌相贺,昼夜不休。二十七日敬“火神”,二十八日“送火把”,收锣舞休节止。 记者正在采访当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李方村内家家户户墙壁上都绘有大锣笙的彩绘 走进鄂嘉镇 据《乾隆鄂嘉志》记载:“元大定间,大星殒于鄂嘉之黑初山,化为黑石,状如冬瓜,有点如星,击之锵然有声。人不言举之则动,言则举不动,士人以为怪,积薪焚之,雷雨交加,众惧而止”。彝话呼石为鄂,彝话中鄂嘉为天上下降吉祥美丽陨石的地方,故取名为鄂嘉,鄂嘉之名从此而始。 在鄂嘉镇文化馆,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鄂嘉镇位于哀牢山东麓、双柏县西部,距县城公里,地处三地州、五县市、九乡镇的结合部,是一块美丽富饶的热土。这里物得天华、民风淳厚,地下蕴藏着铁、铜、煤、石棉等矿藏,在三州市(玉溪、思茅、楚雄)、五县(新平、景东、镇源、双柏、楚雄)、八乡镇的中央位置,历史上就是昆明、玉溪通往临沧、思茅等地的茶马古道。鄂嘉集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为一体。 鄂嘉镇54岁的笙舞传承人李文明介绍,笙舞是一种唱和跳相结合的舞蹈,家里几代人都会跳,他从7、8岁就开始学习笙舞,越跳越能够发现其中的魅力所在。他向记者介绍了笙舞的种类和对唱的腔法。 深入采访之风土人情 彝族人民崇拜虎,自诩为虎的民族、虎的后代,双柏更有“虎乡”之称。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自称“罗罗人”,意为虎的后代,至今要在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过虎节,即接虎祖的魂回来和彝族人一起过节。虎节期间,彝族聚居的村庄都要跳“老虎笙”,由村里男性披毡装扮为虎,手脚绘以虎纹,伴随老虎笙调,以农具作道具,表演老虎犁田、播种、撒秧、栽秧、打谷等过程。“老虎笙”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古老舞蹈,体现了远古彝族的生产劳作过程。小麦地冲“老虎笙”曾多次赴法、日、韩等国表演。借助“老虎笙”,从年开始,双柏县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 “阿乖佬”便是鄂嘉众多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每逢街天,夜晚便会在镇政府大院燃起篝火,跳笙、跳歌、对唱,手牵手、脚跟脚、围成圈、跌着脚,以弦传情,以歌会友,持续三天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耄耋老者、中青年人以歌舞追念往事、叙说当下,青年男女借歌舞谈说友谊和爱情。其民族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听听记者们怎么说 玉溪日报记者潘泉: 法裱镇小麦地冲的老虎笙让我印象深刻,使我对当地文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时,也给了我很多的摄影灵感,运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 玉溪日报记者蔡传斌: 鄂嘉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文化氛围浓厚,此次楚雄行我们将采写一批有深度有温度的稿件,尽可能还原鄂嘉古镇的历史。 红河日报记者毛兴华: 这次来到楚雄州双柏县鄂嘉镇,当地独有的特色民族民间文化让人感到眼前一亮,这些文化与红河相比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希望通过这次采访,把楚雄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带到红河,与红河当地的彝族哈尼族文化做一个对比和传播,相信对以后的民族文化交流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楚雄日报记者马银彬: 这次来到楚雄采访,虽然路很难走,但是爱尼山的中草药种植等地都很有特色,回去以后将通过文字和图片等方式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整理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来到这里。 鄂嘉镇群众刘银昌: 这次看到三家媒体来到鄂嘉镇进行采访,对鄂嘉镇的历史文化和古城开发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我感到很高兴。鄂嘉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希望这次三家媒体的采访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鄂嘉镇的历史文化。 (玉溪日报记者吕向群玉溪网记者汤思琪史桦) 更多精彩内容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愈
|